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是重大民生工程。记者日前从市医疗保障局获悉,截至十月底,经过市、县(区)医疗保障人的艰苦努力、克难攻坚,2019年市医疗保障局承担的“提高69.52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44232名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代缴水平”两件民生实事均已百分之百完成,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确保了全市参保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
据悉,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普惠性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形式,建立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对困难群众再给予补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市今年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90元提高到520元。为办好“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这一民生实事,市医疗保障局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积极担当作为,采取“五进”宣传到户、到人,经办责任落实到社区、村组,征费系统安装到最基层的网点,以及延长征费时间、上门到户服务等措施,确保两件民生实事目标任务百分之百按时完成。
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村民毛定清就是该政策的受益人之一,“我2018年做肾肿瘤手术,花费16000多元,报销了近13000元,出院之后需要长期吃药和到医院复查,每年医保能报销很大一部分,减轻了我的负担。”毛定清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69.52万人,项目完成比例达到100%。
年初计划安排补助资金35408万元,已拨付资金34355.73万元,拨付进度已完成97%。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部门给予全额代缴,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220元提高到了250元,进一步减轻了贫困人口的负担。”据介绍,为办好“提高442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代缴水平”民生实事,市、县(区)医疗保障局主动协调财政部门,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个人缴费部分纳入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确保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予以保障。
全市医疗保障系统加大数据清理力度,着力解决跨县区跨制度重复参保、异地参保等问题,切实理顺医保关系。在多部门的紧密配合下,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一个不漏、一个不少,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目前已百分之百完成目标任务。
今年8月1日,我市医疗救助“一单制”结算系统正式上线万余名困难群众申请医疗救助“一次都不用跑”,出院便能享受医疗救助相关待遇,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就医垫付资金压力,打通了打通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开马开奖结果
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的重要举措。过去,由于医保、民政、扶贫等部门之间的信息相对独立,医保报销、医疗救助系统也分别独立,部分县(区)针对农村部分救助对象开展了人工“一站式”医疗救助结算,但范围较小,大部分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需持相关证明到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县(区)民政局办理,存在手续繁杂、程序环节多,来回跑、跑多趟,耗时长、等待久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医疗保障局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医疗救助支付方式改革,大力推进“一单制”结算系统建设,并联合市民政局、市扶贫开发局建立了全市医疗保障、民政、扶贫开发等部门数据信息交换机制,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医疗救助政策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扶贫政策有效衔接。
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为“一单制”结算系统上线日,我市医疗救助“一单制”结算系统在全市具备住院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上线试运行。当天,盐边县格萨拉乡毛子坪村的一名困难群众在盐边县中医院办理住院医疗费结算时,顺利实现医疗救助费用在医疗机构前台“一单制”结算。截至9月底,全市医疗救助“一单制”结算的住院参保人员有4974人次,医疗救助资金支付总金额290万元,其中最少的一次救助0.08元,最多的一次15000元。
据了解,“一单制”结算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困难群众住院时的垫资压力,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减少了现金发放,有利于医保资金监管。同时,实现了医疗救助“零等待”,提高了救助效率,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